青年学子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培养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5期)

 

    张枫瑶  王国炎

 

    【摘要】青年学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当前,对青年学子民族精神的培养面临诸多问题。通过对产生这些问题的时代原因与社会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希望探寻出一种将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培养相结合,能够获得青年学生认同,切实有效的忧患意识教育方式。

 

    【关键词】青年学子 忧患意识 民族精神 时代影响

 

    当前青年学子民族精神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相关调查综合分析,当代青年学子民族精神的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还比较理想。但我们同时还得清醒地看到,影响青年学子民族精神状况的因素多种多样,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当前青年学子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当代青年学子大多都比较注重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有主宰自身命运的主观要求,其希望在能够得到他人或社会帮助的同时得到一定的自主性;但当自身主体选择与社会需求出现矛盾的时候他们往往左右为难。同时,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极端推崇,让他们很容易淡化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经综合分析,青年学子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有:

 

    全球化的时代特征造成青年学子价值观的转变。以“普世价值观”为例,这种论调在近期被西方社会热议的同时也受到国人极大关注,它强调“超越”阶级利益,“超越”国家和民族利益。这种缺乏新意的理论为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思想服务,目的就是要让中国的年轻人相信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造就了西方世界今天的发展与繁荣,从而引导年轻人接受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并逐步接受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诸如此类的各种思想文化对青年学子民族精神的冲击非常严重。 

 

    当前社会长期稳定给青年学子忧患意识缺乏提供了土壤。研究发现,青年学子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与其相关的学习就业等生活领域,但在一些关联不直接的环境污染、国家民族前途等社会领域表现得并不明显。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大部分年轻人从小生活环境比较安逸,对于国家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知之不多,体验不够,因此也就感受不到危机。

 

    对青年学子民族精神的教育未能与时俱进。首先,针对青年学子民族精神的教育仅停留在课本层面,尚未系统化、科学化。青年学子对民族精神的迫切要求与相对滞后的教育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弘扬的实效。其次,对新时期产生的民族精神重视不足。最后,必须正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平等、民主、自由、竞争、科学等意识和主体精神,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双刃剑”,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腐败现象等都会给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带来消极的影响,教育者必须正视社会转型阶段的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对青年学子民族精神的教育产生的不利影响。

 

    必须加强忧患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培养忧患意识对提升青年学子民族精神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一方面,忧患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增强青年学子的责任意识。正确的忧患意识教育应该是不偏不倚、实事求是,正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既要讲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要讲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既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度乐观。要时刻保持对困难险阻、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自觉警惕,也要保持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良好信心。因此,正确的忧患意识教育可以培养青年学子的辨证思维能力、客观判断形势的能力,强化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民族责任意识,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另一方面,忧患意识的培养有助于青年学子自觉自愿接受民族精神教育,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意识,是居安思危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身处和平年代、安全环境中对于危机、困难的一种自觉的警惕。当代青年学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较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优越的生活环境容易使其养尊处优,缺失目标和动力。加强青年学子忧患意识教育可以唤起青年学子对于潜在危机的警惕性,使其明确发展方向,自觉自愿吸收有利于民族精神培养的知识,增强学习的动力,不畏险阻,奋发图强,自觉并积极地趋利避害。

 

    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对青年学子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主要有课堂教育、媒体传播、社会实践和专题报告会等,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对青年学子忧患意识的培养唤起他们内心的爱国思想,从而让其自觉自愿地接受有利于民族精神提升的信息。

 

    一是让教育制度规范化。各高校在开展忧患意识教育时不能搞突击讲授、不能一堂课一场讲座就结束,而是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大学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以及不同的思想特点来拟订教育教学计划,经常、全面、深入、系统地对青年学子进行忧患意识的教育,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让教育形式灵活化。在教育形式方面,各高校要坚持正面灌输和隐性渗透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正面的灌输和教育,又要在历史、艺术等课程中,结合有关内容进行渗透性教育。也可以通过组织勤工助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隐性教育,让青年学子能够将社会实践与课堂的理论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是让教育手段现代化。各高校要重视发挥互联网、影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可以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通过专题片、专题讨论、辩论赛、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国情、社情的教育。另外必须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不断改进的研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运用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要将忧患意识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民族忧患意识是对民族命运和国家生存的关怀;是面临危难、困境而不屈服、不畏艰难的积极参与和勇于负责的精神;是为民族的事业而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是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辩证理性精神。①

 

    通过忧国忧民思想教育,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许多忧国忧民的先哲。孟子告诫我们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顾炎武把忧国忧民的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近现代,面对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魏源、林则徐、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等革命的先行者著书立说,甚至不惜流血牺牲;以青年学子为主要参与者的五四运动掀起救亡的爱国热潮,开启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领袖出于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忧患意识的科学论断。所有这些光辉的思想和行为都能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近代屈辱史教育,培养青年学子崇高的使命感。近代屈辱史教育是爱国主义忧患意识教育的一个特殊的重要内容。当我们用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史实教育青年学子时,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我们也应当让他们实事求是地了解我国从1840年到1949年间所经历的长达100多年之久的屈辱史以及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这样可以帮助青年学子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②屈辱的历史可以使青年学子深刻体会“落后就被动,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以史为鉴,知耻而后勇,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从而自觉自愿的努力学习,提高能力。

 

    通过国内外形势教育,增强青年学子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时事教育是大学必不可少的课程,有助于帮助青年学子全面了解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了解祖国和民族在国际国内面临的局势。而更为重要的是,及时让青年学子了解国家现存的不足,如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发展不平衡等国内问题,以及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文化交往”与“文化侵略”的矛盾等国际问题,有助于培养青年学子为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担忧的忧虑感、责任感,并逐步增强他们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培养青年学子关注社会发展态势的习惯,增强他们心忧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思想意识,是青年学子树立民族忧患意识的重要内容。

 

    伟大的忧国忧民思想,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振兴祖国的强烈使命感,都是中华儿女推动历史巨轮不断前进的巨大内在驱动力。我们要结合历史,拓展全球视野,加强对青年学子的正面教育,提升他们的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把自己融入到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宏伟潮流中去。

 

    (作者分别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南昌航空大学教授、博导;本文系2012江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C2011-S104

    注释

    ①袁贵礼,邢建,辉田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忧识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8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8页。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2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