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大学校长是影响校风的关键人物

本报记者 周 凯 

《 中国青年报 》( 20110324日   03 版)

 

一所大学的校长有时候不能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在有些事情上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校风,一所学校的校风如果风清气正的话,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学者在这里诞生。320日,在纪念谢希德先生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表示,大学校长应该是影响校风的关键人物。

 

谢希德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第三任校长,也是当时国内高校唯一的大学女校长,除了在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领域的学术成就外,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在担任校长期间开放民主、求真务实的态度与胸怀。身为中共中央委员的谢希德虽然有专车,但每天上班她都和其他教师一起坐学校的长龙班车,并把这看成一种乐趣。

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杨玉良还是一名青年教师,尽管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没多久,但是学校的风气是非常好的。杨玉良说,那时候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对谢校长也非常敬仰,我们不是怕她,而是一种尊敬,发自内心的尊敬。

而现在,已经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玉良坦言,现在高校里有种坏习惯,领导讲话好像总是高屋建瓴,或者高瞻远瞩,或者想要做一个总结。

 

在杨玉良看来,谢希德虽然身为校长,身为中央委员,但始终坚持一个学者的姿态,而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校长开始跟行政挂上了一定的联系,所以使得我们身上若隐若现出现了一定官气,杨玉良说,自己在和谢希德有限的接触中,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她身上的官气。

 

杨玉良说,全校的学者,尤其是学校的各级干部来学习谢希德校长的这种精神,现在有人开玩笑说官不大,官气大,个别人官并不大,但是官气可能要比当时的校长大得多。

 

谢希德在学术方面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谢希德的学生、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谢希德开的课,及格等于不及格,来年继续考,一定要考到以上才行。

 

但另一方面,谢希德对学生又非常尊重,沈丁立读书期间发表了21篇论文,其中4篇是SCI论文,每一篇文章都是谢老师亲自指导,上面有很多的批语。一开始的几篇论文,沈丁立是把谢希德的名字放在论文作者名单里的,谢希德并没有提出什么意见,沈丁立以为是默认,但到了第四篇论文时,谢希德主动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她说我可以独立发表了,这就是一个导师的风格。我觉得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杨玉良也认为,全校教师更应该学习谢希德的是对待学生、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相比较以前的话,我们是有所淡漠,学术精神是有所消减的。杨玉良强调,不管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干部,乃至是一个校领导,都应该用一种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学术。他提到,早在1991年的时候,有一次教育部在复旦开了一个会,当时讨论的主题是年轻教授已经不进图书馆了当时就有这样的情况了,尽管引起了注意,但是注意得不够。这种情况出来之后,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导师本身在学术上不严谨,导师对学生的论文批改等各方面不认真,如果学生发表论文,导师只知道在上面署个名的话,那危险的后果是不难想象的。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2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