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丰富内涵
——郭青在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的讲话(节选)
(2017年1月11日)
《安康日报》( 2017年01月17日01版)
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这是市委综合研判安康内在条件、外部环境、阶段特征和动力支撑的新变化下,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全市上下要深刻理解这一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切实增强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确保前进方向不走偏不迷失,真正让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一要深刻认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时代背景。发展战略是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决策。任何发展战略的提出,离不开背景条件和特定环境,“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这一区域发展战略,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一方面,这是不断深化市情认识的必然选择。安康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四区”叠加的市情告诉我们,“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是以保护生态为主要取向,“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是以加快发展为主要取向,在两种取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必须是以生态经济为主打,也就是党代会报告所讲的“旨在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美丽和富裕连结起来”。党的十八大后,市委作出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战略决策,初步解答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两难问题,对完成这个发展阶段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起到了正确指引作用。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是美丽富裕新安康升级版,体现了市委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脉相承的发展理念。应该看到,我们目前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机遇比五年前更为优越,“十三五”是安康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必须站在更高发展境界和更新发展起点上描绘新的蓝图,才能适应新形势、开启新征程、铸造新辉煌。另一方面,这是实施追赶超越要求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发展提出“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安康今后五年发展目标的确定,必须在“追赶超越”这个大背景来定位、来对位。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把安康放在西北5省50个地级市这个大格局中来追赶超越,把生态经济作为绿色崛起的基本内涵来把握,很好地把中央对我省的总体要求与对安康的战略定位对接起来,体现了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这是我市发展战略确定中首次采取横比的方式,既是我们解放思想的标志,也是我们理性认识自己的结果。经过对西部12省155个地级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研究对比,虽然我们未来五年尚不具备在西部地区和全国来对标的条件,但只要我们埋头苦干、做好当下,必将为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打造西部生态经济强市、中国生态经济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深刻认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理论依据。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在“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与我们坚持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城乡因环境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逐渐富裕、生态更加美丽的新路子完全吻合。目前,我市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在GDP中占比超过65%,这一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的模式,符合生态经济的特征,这就是我们提出建设生态经济强市的底气和信心。需要强调的是,“强市”的概念虽然是动态过程,但必须以生态友好型产业在GDP中发挥支撑性作用,成为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大的生态红利和经济福祉,以形成“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为显著标志,这就是我市生态经济的蝶变之路。如果偏离了这样的目的,我们的发展就会失衡,也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要深刻认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基本内涵。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基本内涵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形成经济与生态共发展、人与环境相和谐、自然与社会同进步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速、发展质量领跑西北,推动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基本框架是,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机制“四位一体”,即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生态环境为基础,生态文化为导向,生态机制为保障。
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七个新格局”重要举措与“四位一体”基本框架相互关联。这里我讲一下“四位一体”的工作重点。
在生态产业方面,主要是有效发挥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引领性、决定性、支撑性作用,让人民群众实现生态利益最大化。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富硒产业超高速增长可谓居功至伟。富硒食品2011年产值59.2亿元,2016年达到了290亿元,加上一产的富硒种养产业,富硒产业总规模超过350亿元。如果说从“十二五”开始,安康生态产业发展第一波浪潮来自富硒产业,那么“十三五”第二波浪潮将要来自于涉水产业尤其是包装饮用水产业,包装饮用水产业2016年实现产值16.8亿元,增速超过40%。这仅仅是近两三年初始阶段实现的,五年后的包装饮用水产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无论是乐观还是保守的估计,以包装饮用水产业为重点的涉水产业无疑将成为继富硒产业之后安康生态经济新的增长极,甚至会很快超过富硒产业也是有可能的。在富硒产业、涉水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第三波浪潮应该瞄准大健康产业,推动医疗、养老、文化、旅游、体育与富硒食品、中药材等产业融合发展。第四波浪潮是现代服务业,随着机场的建成和高铁时代的到来,机场空港物流园和全省一级物流节点的形成,安康位于祖国版图几何中心的优势就会彰显出来,为现代物流产业等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总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生态经济强市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在生态环境方面,2016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1天,在全省排名持续领先。但近期多次出现轻度污染的雾霾天气,为我们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党代会强调不但要保持安康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全省前列,又要有效遏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下降的趋势,就是源于这种危机感。从香溪洞、高新区和城区三个PM2.5数据监测点看,最差的是城区,最好的是香溪洞,这充分说明哪里的植被好、生态好,哪里的PM2.5含量就少。好的生态才有好的产业、好的发展。我多次讲过,生态友好型产业中的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等,都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旦我们失去生态优势,必将给我们的产业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因此,我们要持续拧紧生态环保这根弦,以铁的意志和铁的手腕,守护好安康的青山绿水。
在生态文化方面,要注重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绿色消费观、低碳生活观,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社会生态行动体系。要让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不仅我们这代人要入脑入心,而且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样才能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安康发展的最大本钱,成为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生态机制方面,探索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体制机制,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考核指挥棒,往往就有什么样的施政行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怎么才算建成?解决好生态经济“考什么”的问题,才能切实发挥考核评价对发展的导向、激励和促进作用,推动各级各部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一方面全国几乎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参考。如同全国绿色GDP考核体系探索多年却没有成型,就在于资源和环境难以量化价值,资源耗减与环境退化难以量化成本等。我们要在差异化考核体系基础上,做到根据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发展环境的不同,找到全市各区域适合自身特色的最优发展路径,促进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全市发展的需要,也将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做出新的重要贡献。